《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发布:行业变革创新加速 乳品质量持续提升

发布日期:2018-08-30    来源:中国医药报  


为权威、全面、系统地展示我国奶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状况,8月22日,中国奶业协会、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奶业以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核心目标,加快变革与创新,乳品产量总体稳定,质量持续提升,现代奶业建设稳步推进,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国产奶品质更优
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加启介绍,2017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5%,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9.2%。数据表明,我国奶产品整体安全状况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近几年,我国进口奶产品增长很快,市场上进口奶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连续3年对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所售的国产液态奶和进口液态奶进行了抽样评估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国产液态奶还是进口液态奶,都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食品安全方面有保证,可以放心饮用。而且,对品质评估分析发现,国产奶的品质明显优于进口奶。”王加启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进口液态奶中活性蛋白质因子含量显著偏低。对牛奶中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等活性蛋白检测评估发现,国产液态奶的这项指标普遍高于进口液态奶。此外,检测评估还发现,进口液态奶糠氨酸含量普遍偏高。国际上把糠氨酸含量作为反映牛奶热加工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糠氨酸含量过高,说明牛奶的受热程度高,牛奶中的乳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严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牛奶品质。
“进口奶在生产国可能是优质奶,但是出口到中国,都要经历运输距离远、保存时间长等挑战,导致品质明显下降。”王加启表示。
加快推进奶业振兴
《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全行业多措并举,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奶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严密的全产业链质量监管体系和高效安全的生产体系。“多个部门在乳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复原乳监督检查、乳品消费引导等方面合力采取措施,依法监督企业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督促企业查找不合格原因并进行整改,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王加启认为,目前,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已形成工作合力。
然而,由于我国奶业发展起步晚,加之生产主体多、产业链条长、监管对象点多面广等,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和振兴奶业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中国奶业从转型升级到全面振兴指明了行动方向。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表示,2018年中国奶业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降成本、优结构、提质量、创品牌、增活力为着力点,强化标准规范、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执法监督和教育培训,加快构建现代奶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奶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奶业现代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抓住机遇良性发展
奶业发展关系民生保障,关系国民体质增强,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刘亚清介绍,2017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折合生鲜乳只有36.9千克,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约40千克。刘亚清表示,这个差距也反映出中国奶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
事实上,中国奶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机械和技术日益普及。《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7吨,同比增长0.6吨,比2012年增长1.4吨;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3%,同比提高6%,比2012年提高21.1%;规模牧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90%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奶农专业合作社达到16181个,同比增加0.9%。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奶牛养殖应以“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为目标,继续推进种养结合,加强奶牛品种的改良与提升,推行奶牛精准饲养技术,强化规模牧场保健体系建设。行业将从优质牧草种植、奶牛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信息化管理、推广应用奶牛场物联网和智能化设施设备、发展生态养殖、引导适度规模养殖、降本增效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以大幅提升奶牛养殖整体水平,并尽快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免责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卓奇食品追溯平台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卓奇食品追溯平台”。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卓奇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